广州最地道特色小吃的来历、做法(组图)

导语 与盛名之下的的粤菜相比,广州特色小吃可能大家了解不多,现在小宝向大家介绍广州城里最地道的特色小吃。 配图,还有介绍这些小吃的来历,是怎么做的,对来广州旅游的网友是一篇很好的普及读本。

  1、油器类(油炸食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咸的有油条;甜的白糖沙翁、笑口枣、脆麻花;咸甜相杂的有咸煎饼等;这类小吃,季节性不强,常年供应,但以冬季最盛,食时,一般与粥品相配,使之稀稠相辅。

  2、粥品类: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有艇仔粥、“伍湛记”及第粥、瑶柱白果粥等。

  3、粉面类: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有云吞面(“欧成记”为代表)、沙河粉(可制成炒粉或汤粉)、猪肠粉、桂林米粉、濑粉等。

  4、糕点类: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有萝卜糕、马蹄糕、伦教糕、松糕、棉花糕、钵仔糕、面糕、芋头糕等。

  5、甜品类: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多为蛋、奶、植物花、果、仁等;各种红豆沙、绿豆沙,以及糯米麦粥、八宝粥、芝麻糊、杏仁糊、汤丸等,尤其以双皮奶和姜汁撞奶糊最为有名。

  6、粽子类:有甜粽和咸粽两种。

  7、杂食类: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包括炒田螺、猪红汤、牛骨汤、酸辣瓜菜等。

  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凉皮、葱花、姜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无论在街头食肆,或如白天鹅宾馆那样的五星级酒楼,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炒田螺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蒸肠粉


  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xx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