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单完整版
导语 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单有哪些?地址在哪里?
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单
编号 |
建筑名称 |
地址 |
历史文化价值 |
GZ_06_0001 |
馨园 |
越秀区东山街道德安社区瓦窑后横街1号 |
馨园,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原名“永昌园”,高两层,带院落,是民国广州第一任警察署署长的官邸。清水红砖墙,大门二层出挑弧形阳台,室内花阶砖保留完整。建筑风格为早期现代式,具有清水红砖墙、壁炉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2 |
乐干楼 |
海珠区滨江街道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东沙街24-16号 |
乐干楼,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2008年有修缮,高两层,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林森为此楼题匾,取名“乐干楼”,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蚕种改良实验室。建筑风格为中国固有式,具有清水红砖墙、花阶砖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3 |
岭南画派纪念馆 |
海珠区昌岗街道昌岗东路257号 |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于1991年,高四层,为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和何镜堂设计。建筑由主馆及招待所两部分组成,主馆外部轮廓是流畅的曲线、壳体及壁面构图组成的有机整体。大门其如火焰似城堡式的门亭典雅别致,寄寓了岭南画派折衷中外、不拘一格的精神。纪念馆设计荣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建筑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
GZ_06_0004 |
联鹤大街10、10-1号民居 |
海珠区龙凤街道联鹤大街10、10-1号 |
联鹤大街10、10-1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两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顶层设挑檐,檐下有简洁线条装饰。建筑风格为早期现代式,具有挑檐、落水管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5 |
联鹤大街6号民居 |
海珠区龙凤街道联鹤大街6号 |
联鹤大街6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两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青砖墙,正立面墙体使用水磨青砖工艺。室内隔扇门、水磨石楼梯、院墙等仍保留。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趟栊门、水磨青砖墙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6 |
兴隆新街1号民居 |
海珠区龙凤街道兴隆新街1号 |
兴隆新街1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两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青砖墙,正立面为柱廊,设麻石方柱,大门为木制趟栊、板门组合形式。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栏杆、西式山花、趟栊门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7 |
德和南约18号民居 |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德和南约18号 |
德和南约18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平面呈“L“字形,立面均设过廊,廊柱将立面分为三间,每间设西式柱式和拱券,柱头装饰纹样别致。东立面廊柱为红砖砌筑,栏杆纹样简洁。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拱券、木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8 |
洪德四巷27、29号民居 |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洪德四巷27、29号 |
洪德四巷27、29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正立面为凹阳台,分别立有西式圆柱与拱券,仿爱奥尼装饰柱头。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柱式与拱券、宝瓶栏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09 |
洪德四巷31、33号民居 |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洪德四巷31、33号 |
洪德四巷31、33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正立面为为凹阳台,分别立有西式圆柱与拱券,柱头装饰纹样别致。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柱式与拱券、趟栊门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0 |
宜兴里9号民居 |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宜兴里9号 |
宜兴里9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集合住宅。首层为水磨青砖墙,大门为木制趟栊、板门组合形式,二三层立有通高仿爱奥尼柱式圆柱。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特色阳台、满洲窗、花阶砖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1 |
基立南街15号民居 |
海珠区素社街道基立南街15号 |
基立南街15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海珠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清水红砖墙,西式拱券与线脚,装饰纹样别致。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花阶砖、水磨石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2 |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
海珠区新港街道新港西路105号大院 |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建于1950-1970年代,高两层,是研究所内为数不多的1950年代的建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28日,时称中国科学院广州昆虫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华南野生动物综合考察队并入后,改称中国科学院中南昆虫研究所;1984年受国家林业部委托建立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是极具华南地区特色、从事动物与昆虫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建筑风格为民族形式,具有琉璃构件、水磨石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3 |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副楼 |
海珠区新港街道新港西路135号康乐路中大东南区279-1号 |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副楼 ,护养院主楼原为两层(不含地下室)建筑,上世纪90年代其后人捐资加建一层并对整座楼进行了装修,该建筑为养护院的副楼。 |
GZ_06_0014 |
车陂村郝氏宗祠 |
天河区车陂街道车陂村中山大道中北侧自编95号 |
车陂村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0年均有修缮,1993年重建第二、第三进,2009加建左右衬祠,三路三进,中路三开间,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木雕、驼峰斗拱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5 |
广州市美术有限公司画棚旧址 |
天河区沙河街道沙河顶水荫四横路46号 |
广州市美术有限公司画棚旧址,建于1982年,主体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两跨,设高侧窗和天窗采光。画棚用于大型市容、市宣、广交会等绘画创作,承载了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创作的珍贵历史。 |
GZ_06_0016 |
暨南大学化学楼 |
天河区石牌街道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内 |
暨南大学化学楼,建于1950-1970年代,高四层,是暨南大学少有的1950-1970年代的校园建筑。建筑平面呈“匚”字形,为适应岭南气候,外墙有横向和竖向的混凝土遮阳板,富有韵律感,造型大方。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遮阳板、花格窗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7 |
德华潘公祠 |
天河区石牌街道石牌村 |
德华潘公祠,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有石雕、木雕封檐板等构件,前跨驼峰斗拱梁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砖雕墀头、虾公梁及雀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8 |
上社村仁圣宫 |
天河区棠下街道上社南镇大街 |
上社村仁圣宫,建于清代,单开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庙宇。青砖墙,正立面墙体使用水磨青砖工艺,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麻石门套,石雕楹联,檐下木雕封檐板、砖雕墀头,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19 |
慕隐潘公祠 |
天河区棠下街道棠东丰乐上街37号 |
慕隐潘公祠,建于清代,2013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墀头、雀替、木雕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0 |
东郊公园湖心亭 |
天河区天园街道黄埔大道中天河公园内 |
东郊公园湖心亭,建于1950-1970年代,1999年有修缮。建筑自岸边由一条长廊弯曲延伸至大湖中心,是天河区1960年代公园景观小品的典型代表。绿色琉璃瓦顶,造型轻盈,檐下装饰精巧,玲珑通透。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琉璃瓦、檐下装饰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1 |
东郊公园双层亭 |
天河区天园街道黄埔大道中天河公园内 |
东郊公园双层亭,建于1950-1970年代,为双层屋顶圆亭,是天河区1960年代公园景观小品的典型代表。攒尖顶,造型舒展,檐下木雕构件十分精致,可眺望湖景。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木雕构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2 |
华南农学院8号楼 |
天河区五山街道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内 |
华南农学院8号楼,建于1980年代后,高五层,是华南农业大学重要的教学楼之一,天河区校园内保存较好的1980年代建筑。首层正中出挑轻巧混凝土板形成入口空间,水平大面积开窗,中间以竖向线条分隔。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水刷石、水磨石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3 |
广东罐头厂冷库旧址 |
天河区员村街道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内 |
广东罐头厂冷库旧址,建于1950-1970年代,原广东罐头厂冷库,是天河区少见的大型工业仓储建筑。广东罐头厂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及当时亚洲兴建最大的罐头厂。建筑通高大空间,红砖和混凝土板外墙,室内局部保留生产设备。 |
GZ_06_0024 |
广东罐头厂包装仓库及站台旧址 |
天河区员村街道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内 |
广东罐头厂包装仓库及站台旧址,建于1950-1970年代,原广东罐头厂包装仓库及站台,罐头可从仓库直接到站台,站台前铁轨仍保留,是罐头厂生产线及运输流程的物质遗存。广东罐头厂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及当时亚洲兴建最大的罐头厂。 |
GZ_06_0025 |
华南植物园草坪办公楼 |
天河区长兴街道天源路1190号华南植物园内 |
华南植物园草坪办公楼,建于1963年,高两层,是华南植物园少见的完整的1960年代办公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形态错落有致,仿中式琉璃坡屋顶,水刷石外墙。1964年11月6日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及王后来园考察时曾在此楼前种植红花天料木纪念树。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水刷石、琉璃瓦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6 |
蒲岗桥 |
天河区长兴街道天源路1190号华南植物园内 |
蒲岗桥,建于1950-1970年代,桥长约20米,宽约4米,占地面积约73.68平方米。桥身下微拱,水刷石栏杆,纹样精致,桥头栏杆高起,形式特别。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水刷石、特色栏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7 |
棕榈休息亭 |
天河区长兴街道天源路1190号华南植物园内 |
棕榈休息亭,建于1950-1970年代,高两层,是由唐振缁作初步设计的景观园林小品。休息亭临水而建,出檐深远,体量轻盈,混凝土雀替构件精致。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雀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8 |
镇龙村黄氏宗祠 |
黄埔区九龙镇镇龙村竹园八巷 |
镇龙村黄氏宗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三进,是黄埔区少见的客家与广府风格融合的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红砂岩石檐柱,檐下有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29 |
北翠钟公祠 |
黄埔区荔联街道榕村榕树北街21号 |
北翠钟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封檐板、石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0 |
颐乐家塾 |
黄埔区萝岗街道竹松街58号 |
颐乐家塾,建于民国时期,面阔三间,深两进,头门高两层,是黄埔区保存较好的学堂建筑。中间两层通高,两侧作柱廊,二层出挑阳台,四根仿爱奥尼柱支承,檐口西式线脚,女儿墙为宝瓶栏杆。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风格,具有西式柱式、封檐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1 |
伦江张公祠 |
黄埔区穗东街道庙头大街37号 |
伦江张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凹肚式,心间木雕封檐板,次间檐下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彩画、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2 |
横坑村观音古庙 |
黄埔区永和街道横坑旧村街一巷 |
横坑村观音古庙,建于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988年、2002年期间均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庙宇。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檐下木雕封檐板、彩画,纹饰精美,内有拜亭。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彩画、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3 |
子安刘公祠 |
黄埔区永和街道贤江贤堂西街11号 |
子安刘公祠,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近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彩画、石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4 |
凌希天故居 |
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村中约下街由庚门1号 |
凌希天故居,建于清代,三间两廊形式,是革命烈士凌希天故居。凌希天(1900-1929年),原名凌绍宪,1925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曾领导广州南部农民武装反护沙队的斗争,1929年10月被害于广州市东沙路(今先烈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坟场。大门为凹斗门形式,红砂岩墙基,门顶部出檐,室内木隔扇门仍保留。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琉璃窗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5 |
深井德星里2号民居 |
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德星里2号 |
深井德星里2号民居,建于清代,三间两廊形式,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镬耳山墙,大门为凹斗门形式,红砂岩墙基,木雕封檐板,砖雕墀头、门官,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砖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6 |
黄沙塘大村九巷民居 |
花都区赤坭镇黄沙塘大村九巷25号西南方约20米 |
黄沙塘大村九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两层,是花都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正立面为过廊,设有廊柱及西式拱券,琉璃宝瓶栏杆,内部木楼梯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风格,具有花阶砖、西式拱券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7 |
黄沙塘大村九巷31民居 |
花都区赤坭镇黄沙塘大村九巷31号 |
黄沙塘大村九巷31民居,建于民国时期,两开间,高两层,是花都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住宅。青砖墙,明间为水刷石批荡,设有方柱,二层凸出阳台,底部饰有灯影花,纹样精美,两侧为混凝土雀替形装饰构件。正厅设木雕神橱,楼板中部设八边形藻井,周边花纹精致。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风格,具有木雕、花阶砖、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8 |
颖远任公祠 |
花都区赤坭镇连珠村五社四巷3号 |
颖远任公祠,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2010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心间木雕封檐板,次间檐下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彩画、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39 |
新屋庄杨氏孖楼(兄弟) |
花都区花城街道杨一村五一经济社德滋里大楼六巷6-2 |
新屋庄杨氏孖楼(兄弟),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由杨进安和杨进康修建的两栋建筑,被称作孖楼。青砖墙,麻石门框,墙身开窗,内有天井。顶层四角为圆弧形角楼,上开有瞭望射击口,楼梯间女儿墙上设宝瓶栏杆,纹样别致。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满洲窗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0 |
杨氏更楼 |
花都区花城街道杨一村五一经济社德滋里大楼九巷8-2 |
杨氏更楼,建于清代,高六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麻石门框,墙身设细长方形窗洞,麻石包边,墙角镶有用于固定墙砖的拉杆固定环,顶部两个圆弧形角楼。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拉杆固定环、麻石门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1 |
洛场村三队民居 |
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三队开康楼西侧约15米 |
洛场村三队民居,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花都区保存较好的民居。清水红砖墙,大门为麻石门框,有门楣及窗楣,室内门框为水刷石批荡,饰有别致纹样,木楼梯、扶手仍保留。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风格,具有灰塑、西式栏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2 |
礼耕家塾 |
花都区炭步镇水口村大围燕翼三巷12号旁 |
礼耕家塾,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家塾。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心间木雕封檐板,次间檐下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3 |
自求钟公祠 |
花都区炭步镇水口村钟边社 |
自求钟公祠,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1991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4 |
叙伦堂 |
南沙区黄阁镇大塘村大塘小学旁 |
叙伦堂,建于1972年,由两体块组成,前部高两层,后部高一层,是南沙区1970年代保存较好的公共建筑。建筑体量较大,结构跨度大。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结构、特色栏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5 |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部旧址 |
增城区荔城街道荔城社区相江路27号 |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部旧址,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是增城区保存较好的骑楼。青砖砌筑,两开间,正立面为水刷石批荡外墙,设阳台,栏杆样式简洁大方,两层通高圆柱,顶层为连续的拱券,上有西式装饰纹样。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西式柱式、西式栏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6 |
新窑村辑瑞堂 |
增城区荔城街道棠厦村委新窑村新窑路南一巷8号 |
新窑村辑瑞堂,建于清代,三堂双横屋,堂屋面阔五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外墙砌青砖,内砌土坯砖,俗称“金包银”。堂屋头门为凹肚式,麻石门框,檐下有彩画,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金包银”、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7 |
夏街路18号民居 |
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夏街路18号 |
夏街路18号民居,建于清代,面阔两间,深两进,黎贺榛故居。黎贺榛是夏街村晚清邑中颇具名气的书礼之家,诰封五品奉政大夫儒学训导、中书衔的富户甘三世黎兆平的后裔。青砖墙,麻石墙基,趟栊门,檐下有彩画,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趟栊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8 |
邓村石屋建筑群 |
增城区派潭镇邓村石屋 |
邓村石屋建筑群,建于清代,三间两廊形式,共两处,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青砖墙,北侧民居大门为大门为凹斗门形式,麻石门套,门额有彩画,纹样精美。建筑旁边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连片分布。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花格窗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49 |
高滩村“送瘟神”纪念碑 |
增城区派潭镇高滩村 |
高滩村“送瘟神”纪念碑,1970年代,是为纪念1950年代期间,高滩村出现大面积血吸虫灾害事件而立。纪念碑立于方形平台上,设两级台阶,四边砌筑墙墩,整体为水泥构件。纪念碑上题写“毛主席送瘟神的光辉思想胜利万岁”,为当时增城县民政部门所题。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纪念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0 |
麻车村宁远楼 |
增城区石滩镇麻车村上围球场路 |
麻车村宁远楼,建于民国时期,高四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麻石门额,墙身开窗,有瞭望射击口,顶部出挑平台。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1 |
直斋公祠 |
增城区石滩镇麻车村斋堂路 |
直斋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2 |
上塘村炮楼 |
增城区石滩镇上塘村新园街 |
上塘村炮楼,建于清代,高五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麻石门额,红砂岩石门框,墙身开窗,有瞭望射击口。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红砂岩石门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3 |
仙塘村冯氏宗祠 |
增城区石滩镇仙塘村仙塘三路街前巷 |
仙塘村冯氏宗祠,建于清代,1998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红砂岩墙基、石檐柱、塾台,檐下木雕封檐板,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灰塑、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4 |
诒榖单公祠 |
增城区石滩镇元洲村山角路128号旁 |
诒榖单公祠,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2004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红砂岩墙基、石檐柱、塾台,檐下木雕封檐板,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石雕、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5 |
东洲村东洲大道钟氏大宗祠 |
增城区新塘镇东洲村东洲大道64号 |
东洲村东洲大道钟氏大宗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木雕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6 |
湾谷村罗氏祠堂 |
增城区永宁街道百湖村百湖湾谷福楼巷37号 |
湾谷村罗氏祠堂,建于清代,1980年有修缮,三堂双横屋,堂屋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外墙砌青砖,内砌土坯砖,俗称“金包银”。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金包银”、天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7 |
郭村达宽郭公祠 |
增城区永宁街道郭村委新村29号 |
郭村达宽郭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檐下木雕封檐板,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梁架、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8 |
石迳村炮楼 |
增城区永宁街道石迳村祠堂巷9号 |
石迳村炮楼,建于民国时期,高三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麻石门框,墙身设方形窗,麻石包边,顶层四角均有角楼,栏板内设“十”字形细瞭望射击口。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麻石门框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59 |
增城糖纸厂蒸煮车间旧址 |
增城区增江街1978电影小镇内 |
增城糖纸厂蒸煮车间旧址,建于1950-1970年代,是增城区保存较好的工业建筑。清水红砖墙,烟囱和蒸炉仍保留。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烟囱、蒸炉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0 |
光耀村文昌路陈氏祠堂 |
增城区增江街道光耀村文昌路 |
光耀村文昌路陈氏祠堂,建于清代,2006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心间木雕封檐板,次间檐下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1 |
光耀村新屋路陈氏祠堂 |
增城区增江街道光耀村新屋路 |
光耀村新屋路陈氏祠堂,建于清代,双堂双横屋,堂屋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外墙砌青砖,龙舟脊,檐下有彩画。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天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2 |
黄塘村梁氏宗祠 |
增城区正果镇黄塘村校边路71号旁 |
黄塘村梁氏宗祠,建于清代,面阔五间,深三进,是增城区保存较好的的广府祠堂。头门中部三开间为敞楹式,红砂岩墙基、石檐柱,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头门与中堂的两侧廊形式特别。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3 |
黄屋大戏院 |
增城区正果镇黄屋村 |
黄屋大戏院,建于民国二十年(1940年),由两体块组成,前部高三层,后部高一层,是增城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保存较好的公共建筑。建筑规模较大,正立面分五段,墙身开窗,大门设拱券和柱式,后部为大空间排架结构。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拱券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4 |
西湖滩村郑氏祠堂 |
增城区正果镇西湖滩村西三路 |
西湖滩村郑氏祠堂,建于清代,面阔五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外墙砌青砖,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檐下木雕封檐板,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彩画、天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5 |
大田村苏塘路古井 |
增城区中新镇大田村苏塘路 |
大田村苏塘路古井,建于民国时期,是增城区保存较完整的古井。井口为内圆形外六角形,由麻石砌筑而成,井口直径较大。井壁为石块构筑,水质清澈且水量充足。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麻石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6 |
老屋村郭氏祠堂 |
增城区中新镇官塘村委老屋村 |
老屋村郭氏祠堂,建于清代,2006年有修缮,三路三进三开间,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镬耳山墙,龙舟脊,头门形式特别,为凹斗门形制。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旗杆石、挂落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7 |
五联村凉亭 |
增城区中新镇五联村荷岭路 |
五联村凉亭,建于清代,是增城区保存较好的传统凉亭。四柱一间,六架卷鹏顶,亭柱为八边形石柱,设斗拱。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斗拱、碌筒瓦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8 |
横塱村刘氏宗祠 |
增城区朱村街道横塱村银北三巷 |
横塱村刘氏宗祠,建于清代,面阔五间,深两进,是增城区规模较大的保存较好的的广府祠堂。头门中部三开间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红砂岩墙基、鸭屎石檐柱。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封檐板、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69 |
仕文刘公祠 |
增城区朱村街道横塱村银北三巷2-1号 |
仕文刘公祠,建于清代,三路三进,中路三开间,是典型的广府祠堂。中路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木雕、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0 |
龙岗村古桥 |
增城区朱村街道龙岗村龙岗南园路 |
龙岗村古桥,建于清代,由龙岗村村民修建,是典型的传统石桥。桥体整体由麻石块砌筑而成,桥墩麻石堆砌船型,桥面三条麻石条并排砌筑,旁设排水系统。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桥墩、麻石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1 |
君松徐公祠 |
从化区鳌头镇帝田村新一队 |
君松徐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青砖墙,正立面墙体使用水磨青砖工艺,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梁架、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2 |
莲舫家塾 |
从化区鳌头镇黄茅村联丰队 |
莲舫家塾,建于清代,是典型的客家祠堂。悬山顶,外墙砌青砖,内砌土坯砖,俗称“金包银”。堂屋头门为凹肚式,麻石门框,檐下有彩画,纹样精美,室内木屏风,花罩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金包银”、封檐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3 |
龙聚村曾氏宗祠 |
从化区鳌头镇龙聚村大围 |
龙聚村曾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2007年有修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檐下有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彩画、木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4 |
龙聚村胡氏宗祠 |
从化区鳌头镇龙聚村大围旧村委旁 |
龙聚村胡氏宗祠,建于清代,清宣统二年(1910年)、1994年、2007年均有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梁架、雀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5 |
龙聚村胡氏祠堂 |
从化区鳌头镇龙聚村大围旧村委旁 |
龙聚村胡氏祠堂,建于清代,2007年有重修,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有木雕及石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梁架、雀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6 |
民乐村炮楼 |
从化区鳌头镇民乐村政坑 |
民乐村炮楼,建于清代,高三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石门额,墙身有瞭望射击口。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石门额、瞭望射击口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7 |
济尧梁公祠 |
从化区鳌头镇岐田村委岐中村11号旁 |
济尧梁公祠,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心间木雕封檐板,次间檐下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8 |
悦涯祖祠 |
从化区鳌头镇水西村北闸队72号旁 |
悦涯祖祠,建于清代,2010年重修,建筑包括祠堂、村口门楼及牌坊,祠堂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祠堂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心间木雕封檐板、彩画,纹样精美。牌坊为冲天式,中西结合风格,灰塑装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79 |
春盛公祠 |
从化区鳌头镇水西村中闸队12号旁 |
春盛公祠,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2010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凹肚式,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心间木雕封檐板、彩画,纹样精美。第二进正梁上刻修建年份“民国九年”。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0 |
五丰村鲇鱼塘 |
从化区鳌头镇五丰村鲇鱼塘 |
五丰村鲇鱼塘,建于清代,双堂双横屋,堂屋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规模完整的客家祠堂。头门为凹肚式,麻石门套,石门额,次间檐下有彩画,室内墙檐均饰有彩绘,纹样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梁架、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1 |
埔顶将军楼 |
从化区城郊街道埔顶村从化农科所内 |
埔顶将军楼,建于民国时期,高两层,莫希德旧居。莫希德(1898-1973),福建省武平县人,民国期间曾任国民党陆军一五一师师长、第四路军第八十三军中将军长兼一五一师师长等。建筑楼形似军舰,附属建筑还有楼后与之相连高两层的警卫楼及西侧的六角攒尖顶亭。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六角攒尖顶亭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2 |
大凹村李氏宗祠 |
从化区街口街道大凹村 |
大凹村李氏宗祠,建于清代,1996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龙舟脊,檐下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梁架、灰塑、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3 |
约斋黄公祠 |
从化区街口街道团星村松柏堂 |
约斋黄公祠,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历经三次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纵墙整体为麻石砌筑,檐下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梁架、灰塑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4 |
石岭村碉楼 |
从化区良口镇石岭村楼山下大围 |
石岭村碉楼,建于清代,碉楼原为五层,抗日期间因为阻碍飞机降落拆除了三层,现高两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麻石门套,石门额,灰塑装饰,纹样精美。墙身开正方形和长方形枪眼,麻石包边。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灰塑、石门额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5 |
吕中村司马第 |
从化区吕田镇吕中村海螺社39号旁 |
吕中村司马第,建于清代,双堂双横屋,四碉楼,一望楼,一门楼,堂屋面阔三间,深两进,是从化区保存较完整的四角楼围屋。门楼檐下木雕封檐板,雕饰精美,大门设趟栊。碉楼高两层,檐下有别致装饰,墙身有瞭望射击口。望楼高四层,大门凹进圆拱形石门,刻“戬谷楼”。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木雕、水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6 |
南向村钟氏宗祠 |
从化区太平镇飞鹅村委南向村 |
南向村钟氏宗祠,建于清代,2010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从化区客家与广府风格融合的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悬山顶,木雕梁架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梁架、封檐板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7 |
天颖廖公祠 |
从化区太平镇井岗村新安队 |
天颖廖公祠,建于清代,1991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木雕梁架装饰构件,雕饰精美,第一进天井设有仪门。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木雕、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8 |
木棉村公社礼堂 |
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 |
木棉村公社礼堂,建于1950-1970年代,由两体块组成,前部高三层,后部高一层,是从化区保存较好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正立面为三段式,受前苏联建筑影响,门前设一对圆柱,门额石刻“德仁谢公祠”,二三层开长方形窗。后部为大空间排架结构,带下弦拉杆的钢筋混凝土拱。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排架结构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89 |
木棉村德仁公楼 |
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 |
木棉村德仁公楼,建于清代,高三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外墙,镬耳山墙,墙面开窗口,麻石门额。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门额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0 |
木棉村墨西楼 |
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村口 |
木棉村墨西楼,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高四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外墙,墙面开条形瞭望射击口,麻石门额,底部有企栋孔。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门额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1 |
原英陈公祠 |
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西岭 |
原英陈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檐下木雕梁架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梁架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2 |
钱岗村兰集堂 |
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
钱岗村兰集堂,建于清代,三间两廊形式,是从化区保存较好的三间两廊祠堂。青砖墙,灰塑吉祥纹样博古脊,大门顶部出檐,檐下饰有灰塑装饰纹样。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灰塑、木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3 |
刘氏宗祠敦厚堂 |
从化区太平镇太平村狗眠地 |
刘氏宗祠敦厚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904年、1992年、2006年均有修缮,三堂四横屋,堂屋面阔五间,深三进,是典型的规模较完整的客家祠堂。悬山顶,龙舟脊,外墙砌青砖,内砌土坯砖,俗称“金包银”。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金包银”、天井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4 |
银林村民居 |
从化区太平镇银林村新增社 |
银林村民居,建于清代,双堂双横屋,堂屋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规模较完整的客家祠堂。堂屋为悬山顶,橫屋为硬山顶,外墙砌青砖,内砌土坯砖,俗称“金包银”。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金包银”、天井、彩画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5 |
钟楼村炮楼 |
从化区太平镇钟楼村 |
钟楼村炮楼,建于清代,面阔三间,高四层,集防卫、居住功能,是村落建筑的特殊类型。青砖墙,镬耳山墙,墙面开条形瞭望射击口,麻石包边,顶层檐下设有一排圆形窗洞。首层大门门套为大面积麻石砌筑,前带有七级砖砌半圆形台阶。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麻石门套等价值要素。 |
GZ_06_0096 |
碧崧黎氏公祠 |
从化区温泉镇石海村 |
碧崧黎氏公祠,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面阔三间,深两进,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头门为敞楹式,灰塑吉祥纹样龙舟脊,檐下木雕装饰构件,雕饰精美。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封檐板、梁架等价值要素。 |
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单
第一批 | 第二批 | 第三批 | 第四批 | 第五批 | 第六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