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国留学?
导语 广州名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国留学?留学已不再陌生,国外名校也早非高不可攀,国内不走高考路的“留学族”日益壮大,相对大多数同龄人,他们更有主见、更独立;他们自理能力强;还有着更加殷实的家底。
留学在异国
一节哲学课让世界观颠覆三次
国外高校理科容易文科难 留学生可参加商宴认识当地“大佬”
广东省高中毕业生——Adam、廖功旭、林泓毅,散落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过去一年多,他们近距离感受国外教育的熏陶,以他们的视角观察另一种教育模式,也分享他们学习的欢乐与痛苦……
闯过语言关
中英思维切换是难点
Adam、廖功旭、林泓毅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远赴异国,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首当其冲就是过语言关——英语不行,寸步难行!他们做了共同的选择,在国外读语言课或预科。
Adam申请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因为没有托福成绩,上完语言课才能上本科:“我个人比较喜欢口语,这有助于培养兴趣。”
进入语言课,Adam亲身感受到了沟通的障碍,而身处英语语言环境中,他听说进步神速,“我每天走路去做运动时,都会一个人在街上说英文。”
林泓毅选择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生物工程,所涉专业词汇繁多。他以元素周期表为例,国内学的是元素的字母缩写,与英文单词完全对应不上,他不得不从零开始,将拉丁字母与英语单词一一对应贴在墙上,见缝插针地背。
在英语环境中,提高听说水到渠成,但写作、阅读还得下更多苦功,特别是需要同步当地人思维模式时,中英思维的切换,时常也让他们思维断路。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人民很友好;在预科班中,大家会等我说完,说错了也没人笑。”廖功旭说,老师会把他说的一串长句转换为地道的简短句,然后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在这种氛围与耐心中,他较快地进入了英式的表达、思维模式。
自主选课
理科题弱智美国史超难
进入大一后,专业课必修,学校还会发一张长长的公共课选修单,由学生自主选择。Adam一时之间就喜欢上这种方式:课程可以打乱上,方便学生掌控,觉得难可放弃,觉得容易,可增加课程……
“理科好弱智,不过美国历史超难!词汇深奥,阅读量大。”Adam轻松应付理科课程,却对历史课犯难,他以毒品交易为例,要探溯它的历史来源、历史事件,这就可追溯到中国的鸦片战争,还要分析它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头脑风暴后,还要根据论点完成论文,“课程很累、很难! ”
林泓毅还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公共大课每节课都有视频录像,上完课当天就在学校内网发布,学生不必担心因偶尔错过课程而赶不上进度。
廖功旭钟爱哲学课,老师天马行空地与学生讨论深刻的哲学问题,时常还语出惊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生活在地球,只是外星人拿我们做实验。”一堂课下来,廖功旭的世界观常常被颠覆2~3次,但他很享受。
廖功旭学商科,管理课的主讲是一家公司的CEO,常常以自己的管理经验现身说法,他喜欢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模式,但令他苦恼的是:考试内容还是书本知识!
课余生活
参加“非诚勿扰”和名人商宴
在Adam看来,校园生活很无聊,“美国好农村。”Adam所在学校离大城市远,一如远离了“花花世界”,平时课余生活,他多半参加不同的派对。
廖功旭更爱活跃于学校社团,社团模仿“非诚勿扰”举办相亲节目,他的朋友热情地参与,观众起哄、十分欢乐,他“冷眼旁观”感觉“好囧”。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年一度的商宴,请来许多有身份、地位的华人、华商参加:多伦多电视台主管、中国银行驻加拿大代表等都在应邀之列。初次出席的廖功旭,习惯穿正装,却不敢出声,因为“都是大牌”。而在酒宴桌上,他鼓起勇气,向汇丰银行一名高级理财师请教,未来发展方向与银行业务。他得到一条中肯建议:“精通excel。”
打工补贴生活成为林泓毅课余生活的主旋律,在一家老外经营的汉堡店工作,收入一小时约85元,“可以买7个汉堡。”
当然,林泓毅也见证了一些恶习在国外的延伸,有些国内学生在图书馆吃饭,还有富二代买豪车炫富,华人学生的形象大打折扣,“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身处异国,有很多意想不到,最让他们开心的是,可以大口放心吃东西。他们选择出国,有苦有泪,但他们“不后悔,生活充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