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国留学?
导语 广州名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国留学?留学已不再陌生,国外名校也早非高不可攀,国内不走高考路的“留学族”日益壮大,相对大多数同龄人,他们更有主见、更独立;他们自理能力强;还有着更加殷实的家底。
留学冲刺
统一坐后排不影响高考生
高二时,蒋珩就发现,班里突然“冒出来”了十多个要出国的同学,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群体在执信被称为“留学一族”,他们的“接头暗号”就是词汇书,看到谁捧着一问就接上了头。
蒋珩班里有12名同学确定出国,让当时的班主任和老师们吓了一跳,“我们是重点班,一共50多个人,有这么多人出国,会直接影响重点本科升学率。但老师最后还是尊重我们的选择。”
留学一族们开始了一起复习,一起考试,一起申请,一起选校的日子。在高二这一年,他们开始频繁地大考,包括托福考试和SAT考试(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本科学习及奖学金重要参考的测试)。考试直接决定了留学一族们是否会坚持出国,如果成绩不理想,也可能放弃出国,继续参加高考。
“留学一族”似乎不太受参加高考同学待见,常有声音议论,“出国是有钱人才干的事。”有同学对他们上课复习托福和SAT、不好好准备高考、晃来晃去也有些微词,陈昱苏不加理会,班主任担心影响别的同学,还把他们的位子调到了教室后几排。到了高三,有些“留学族”干脆在家自修,学校也“提供便利”。
吴颖民坚持,学校不可动用公共财政资源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特殊服务,然而,学校并非不近人情,“请假参加英语考试,允许一段时间内在家自修。”
为此,他们还需口头承诺不参加高考,以免动摇高考大军“军心”。不过,准备留学的学生还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必须修完高一、高二课程,拿够学分,才能毕业。”吴颖民认为,高中前2年教育,无论对出国还是高考都有正面作用。
选校博弈
不是光看学校名气和排名
申请学校光有成绩还不够,蒋珩根据专业属性开始制作一本画册,这本画册将包括她从小到大精选的绘画作品。
按照蒋珩自己的分析,申请学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本画册,它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所长。申请的结果很理想,到今年3月为止,她收到了5个学校的录取通知。
陈昱苏则以教授推荐信作为重要筹码,还有他参加的一个化学实验项目报告,加上过硬的英语成绩,都成为申请的有力武器。
国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习、兴趣、领导力等多面性,“重点是‘你是怎样的人’,不喜欢高分低能的学生。”启德教育集团预科负责人吴波认为。
蒋珩说,留学族在择校的时候已越来越理性,会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气候、环境、课程设置等等,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不是光看学校的名气和排名。
蒋珩最后选择了密歇根大学:学费合理,在30万元以内;学校氛围是她最初的追求,也算是“圆梦”。UCLA原本是陈昱苏的心仪之地,伯克利申请难度大,他并没有过多“非分之想”,但结果是,他被UCLA拒绝,3天后,却收到伯克利分校的录取通知,他感觉“就像坐过山车”。
蒋珩说,留学一族确实不用面临“一考定终生”和“可能荒废的大学四年”。但出国也并不是轻松的路,只不过高考生高三最辛苦,留学一族的辛苦提前到高二,更要求平时表现,在进入大学后,也会面对更紧张的学习生活。所以选择之前还要考虑自己是否适合。
正准备出国的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闫小认为,出国读书的早晚还是要看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自控能力。如果自控能力强,越早出去越好,甚至在高中就出去读书,在申请大学的时候也会很有优势,并有相应的政策优惠。然而,留学并非都很光鲜,背后还有失败的另一面。毕竟,能够得到国外名校青睐的学生并不多。
失败难免
大部分高中生应上预科
从事多年国际教育工作的吴波建议,学生在心理、语言、生活与学习能力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再出国,留学成功率会更高,留学收获会更大。如果语言条件、学习能力暂时还未达到出国的要求,通过一年预科提前试水很有必要。
刘颖(化名)是一位高考失利的应届生,在预科班读书准备出国留学。在预科班,刘颖在提高英文水平的同时,还接受了信心重建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刚来时,她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
吴波认为,通过给刘颖树立人生目标,为她规划留学“曲线救国”路线,也为未来铺路。更重要的是,刘颖经历高考的失败,以为人生到此为止,心灰意冷。在吴波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暂时遇到困难,通过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委任不同角色,帮助找回信心,就能激发他们的动力。
刘颖正是在“曲线救国”下恢复信心,如今,她的成绩在全班算顶尖,已获得世界200强名校的录取通知。
一名业内人士见证过不少失败的案例,其中不乏自身硬件不足、强行闯关留学的学生,还有因考试不利,有了“高考疙瘩”后试图挽回面子的。甚至个别高中生毕业后出国,完全不能适应国外学习环境,需要回炉。
对此现象,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曾表示:“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出国留学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留学失败的大部分原因都来源于此。”绝大多数高中生应该经过一定时期预科的“游泳池训练”,才能走向留学的汪洋大海。
在吴波看来,适合出国的学生,一般认可国外教育制度,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风气;有朋友亲人在国外,帮助其顺利过渡,同时也为升学、工作提供坚强后盾。
“国内外教育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色不同,学生选择出国与否,何时出国,都是个人选择。”吴波不太赞成太拿国内外高校教育对比说事。
留学争论 人才流失VS人才国际化
“国外学校注重看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术条件、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比如责任感、目标感、做事计划性与恒心等。”在王丽霞眼中,越来越多高中学生具备了这些硬指标,但王丽霞提醒,闯过出国语言考试关,办理相关手续都得花1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如果选择出国留学,提前2~3年来咨询与规划是相当有必要的。
作为公办学校的校长,吴颖民对出国留学的态度坚持“不提倡、不反对”,“希望华附成为国家优秀人才的输出地,为国家服务,而学生也有出国的权利。”
然而近年来,有关部门还出台政策,出国留学人数与教育评价体系相挂钩,出国人数多可获得加分。
“涉及评价就是变相鼓励高中生出国留学。”吴颖民认为这种做法有待商榷。
一群优秀的学生留学,难保不会导致人才流失。吴颖民就有类似担忧:投入大量金钱培养,很多人却一去不返。吴颖民感到背后还有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国外教育吸引力这么大,国内教育较难激起学生兴趣。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模式以改造国内教育已十分迫切。
“这种倒逼机制,或许能增强危机意识,促进国内教育的改革。”吴颖民说。
王丽霞坦言,在短期内或许会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然而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也会随之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来为祖国添砖加瓦。
正是因为看重中国的发展机会与机遇,近年越来越多学生在出国之初,就考虑回国发展,对于这类学生,一些留学中介会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未来5~10年国内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同时也会建议他们在国外求学或毕业之后,积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回国就业会更有优势。王丽霞同时提到,国际化的人才流通趋势如今越发明显,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而不是封堵。
据启德教育发布的《2012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在新的“回国潮”冲击之下,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回国就业。
去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生“回流”人数已达23.03万人次,累计回国人数达104.8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