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收藏与和田玉收藏的区别
钻石被称为“宝石之王”,以其为代表的宝石收藏风行世界,但国内少有人涉足。而在中国,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石文化盛行数千年,拥有无数的藏家群体,却仅限于中国。同是收藏物品,但稍加对比就会发现,有没有清晰明确的鉴定标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收藏风险。与钻石收藏的透明和稳定相比,和田玉收藏基本靠拼经验和眼力,不仅收藏门槛高,而且为炒作和坑蒙拐骗留下了空间。
鉴定标准
钻石与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这四种彩色宝石并称“世界五大珍稀宝石”,它们均有全球公认的鉴定机构和鉴定标准。
钻石最权威的鉴定机构是GIA(美国宝石研究院),该机构是钻石4C(克拉、净度、色泽和切工)标准的制定者。通过4C指标,每颗钻石都可以在钻石的鉴定体系中锁定一个坐标。经检测的每颗克拉钻,腰线上都用激光刻出一组防伪码,并配上鉴定证书。输入防伪码,购买者即可在GIA网站上查到钻石的内部结构图。每颗钻石内的瑕疵都不同,就像DNA信息绝不重合,通过比对瑕疵位置,即可杜绝造假可能。而彩色宝石的鉴定机构以GRS(瑞士宝石研究鉴定所)为代表,宝石与证书一一对应,可以登陆网站查询宝石独一无二的结构信息。
和田玉的检测则显得相对简单。将一块和田玉挂件拿到省级黄金珠宝检测中心进行检测,仪器检测的结果能够证实挂件的确是和田玉,没有经过人工洗色、染色和充胶,然而国家标准并不检测产地。所以尽管和田料、俄罗斯料和青海料的市场价格差别很大,这些玉石在检测证书上都被叫做“和田玉”。
钻石检测,除了切工和重量依靠科学仪器,色泽和净度还是要靠肉眼进行比对和观察。仪器和眼学互补,才是科学的鉴定方法。和田玉检测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检测机构只凭仪器说话,而收藏者则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各说各话。
钻石追求无色、纯净,只看等级不注重产地,而彩色宝石因产地不同品质也有差别,因此GRS的检测报告里都会注明产地,有些名称则是产地专用,比如只有缅甸出产的顶级红宝石才能叫“鸽血红”,斯里兰卡的顶级深蓝宝石才能叫“皇家蓝”,而和田玉检测不论产地,无法为其价值定位,使检测价值大打折扣。
很多玉石工作者和收藏家基本都是靠经验来判断,检测部门只能检测是不是玉,但质地的优劣,产地是哪里,能卖什么价格,只能靠自己判断。
市场定价
宝石是单晶体,体积不大,通透性好,加工的形状也是方形、圆形等常见的几种,相对容易鉴定。而和田玉和翡翠等玉石,体积有大有小,内部结构复杂,加工的每件作品都力求各有特色,因此玉石出台鉴定标准的难度要高于宝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认为,没有公认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是玉石市场不如宝石市场成熟、规范的原因之一。
全球的钻石主要产自非洲、澳洲和俄罗斯,经GIA定过级的同等级别裸钻,不同商家的报价相差不会超过5%。近150年来,钻石的价格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基本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升值,这是一个除了资金没有门槛的收藏领域,透明且成熟。在国际市场上,钻石甚至和黄金一样可以被当作硬通货,在一些国家,钻石可以抵押给银行申请资金。
而收藏和田玉、翡翠的门槛和风险则要高得多,打眼、“吃药”让人防不胜防。藏家刚入行时都得“交学费”,因为没有经验不会分辨,所以会很容易被人忽悠,把一般的山料当成珍贵籽料。现在还有人用进口染料给玉料染上皮色,老玩家也得打起十二分小心。而蚌埠一带的仿古玉,造假者使用传统工艺,按照各种图录制作高仿古玉,辨别难度极大。
在市场的爆炒下,近10年来和田玉的价格涨了几百倍,而翡翠则高达上千倍,更有所谓的黄龙玉,竟然高达几万倍。原先流行于翡翠市场的“赌石”,也蔓延到了和田玉领域。曾经在扬州玉器厂做过20年厂长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夏林宝说,现在顶级和田玉料,一公斤可达上百万元,如果一块10公斤的玉料看走了眼,一刀下去顿时血本无归。翡翠在疯狂上涨10年后,今年出现了暴跌,而和田玉的泡沫却越吹越大。
和田玉价格的暴涨,让早年大量囤积玉料的房产商、煤老板身价倍增,但也让很多人暴富梦碎,甚至倾家荡产。很多人高价买入的和田玉料,检测时才发现只是低档的石料,当中受骗上当的人不在少数,可以说和田玉市场有多少暴富的传奇,就有多少受骗的故事。
收藏现状
目前国内的宝石收藏才刚刚起步,规模做不大,收藏彩色宝石的利润肯定比不上和田玉。但是玩和田玉风险大,不如宝石保险。宝石与玉石两者在中国的收藏,反映了中国与国际收藏界的差距:少了鉴定标准和行业诚信,因此多了风险和混乱。中国玉石收藏需要一个现代化的转型,若要像钻石那样清澈透明,还需要制定更科学、更国际化的检测标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