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州粤见名博四馆联展有哪些看点?
导语 经过漫长的等待,疫情逐渐远去,夏天悄然而至,我们终于盼到了和大家的重逢之日!从5月21日起,“粤见名博”四馆联展将重新开放啦!本次复展将展至8月10日!
广州“粤见名博”四馆联展
时间:5月21日—8月10日
地点:广州市城市公园展览馆二楼
展览看点:
“中西共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外销文物展”
本次展览,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遴选出45件(套)馆藏文物亮相,涵盖广彩瓷、广绣、外销画、外销银器、画珐琅、外销扇、象牙雕、名片盒等。这些精美的外销工艺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风格,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风格,在欧美等地备受青睐,曾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羊城旧忆——广州博物馆藏 外销通草画中的广府民俗节庆”
通草画为外销画的其中一种,以描绘广州社会生活和市井风貌为主要题材,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通草画最早出现于广州。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盛,来华西方人日渐增多,广州画家看准时机,在洋人聚集的十三行商馆区附近的同文街和靖远街(俗称新、旧中国街,今荔湾区十三行路附近)开设画店,雇请画工,大量绘制各类外销画。
时至今日,这批堪称“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的画作已成为了解和研究18、19世纪广州口岸城市生活的珍贵图像资料。
此次展出的为通草画中反映民俗节庆的内容,快来趁此复展一起重温历史佳节中的点滴惊喜吧!
“国之瑰宝——南越王墓精品文物”
南越王墓为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随葬品最丰富、墓主人身份级别最高的墓葬。墓中出土了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陶器、玻璃器、漆器、丝织品等多个品类,近10000件文物。其中的犀角形玉杯、漆木屏风青铜构件等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些跨越千年的珍宝,向我们展示了广州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发现宝藏,主要介绍南越王赵眜墓由于基建的原因,被世人偶然发现。
这座古墓保存完好,没有被盗,墓主人有史记载,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宝藏。
第二部分瑰宝鉴赏,南越王墓因未被盗扰且经过科学发掘,在中国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史记》、《汉书》中关于南越国又有专门的列传记载,因而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能够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成为岭南汉代考古的断代标尺。
第三部分古韵新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南越王墓遗址是广州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策源地和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重要体现。现开发了一系列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创IP、精致摆件、装饰品、日常用品、文具等产品,此次展览挑选了其中的42件(套),让历史文化在公众的心里留下温度。
“祖国颂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工艺品中的时代主旋律”图片展
“艺术当随时代”,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丰富收藏中,有不少自觉关注现实生活、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工艺精品,它们在时间上横跨19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在品类上包括了广东民间工艺的主要门类,在技艺上涵盖各个门类的杰出代表。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品折射了共和国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共产 党发展的伟大历程。它们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共同谱写了歌唱伟大祖国的颂歌。
1950年代以来,石湾陶、枫溪瓷、广彩、木雕、麦秆画、漆画、嵌瓷、惠来贝缀、剪纸等各种广东民间工艺门类的工艺师自觉关注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体验群众生活,创作出大量以现实为题材、体现人民精神风貌的工艺精品,组成一幅祖国建设发展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绘卷。它们不仅体现了爱国、富强、敬业、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蕴含着许多永不褪色、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广州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城市公园】可获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门票预约入口、最新资讯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