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中考真题)
导语 昨日上午,2013年广州中考正式开考,全市共114173名考生参加了语文和物理科考试。与高考不同,广州中考文化课考试共进行三天,每天上午考两门,下午休息。开考首日,全市149个考场、3877个试室秩序井然,未发现考生违纪违规现象。
12.【参考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
【备考建议】本词选自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此同学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回归课内,关注课下的注解。
(2)【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一)《三种诸葛亮》
13、【参考答案】B
【解析】题干“比较多的是……”与原文意思不符,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比如在云南……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14、【参考答案】A
【解析】
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
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葛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13、14题【答题思路】
①直接根据中心论点找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如13题A选项文章开头就有提到。
②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与原文不符。比如13题B选项中的“比较多”就属于以偏概全。
③注意论点论据与材料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偷换概念。
15、【参考答案】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答题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
16、【参考答案】
(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答题思路】
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内容。一般3分3点、4分两点。
2,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
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7、【参考答案】
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答题思路】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变式题型】①你同意文中“……”观点吗?为什么?
②你身边的人是否能做到……(文中提及内容)?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③文中有两种以上观点,问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④通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某一句、某一段的感悟联想。
18.
【参考答案】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概括内容的结合。难点在于准确精炼地将对应情节概括出来,考生易错点在于将每个情节独立概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最终导致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没有直接的联系。
19.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解析】本题考点是细节描写的作用,透过细节看人物的关系。本题难度较大,用准确的词语形容两人的关系不容易。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参考答案】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提取与推断的能力。难点在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0.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中“耳语”的内容写出来。(4分)
【参考答案】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节间的逻辑联系,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难度在于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易错点在于考生往往忽视联系上下文。
21.“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解析】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在于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22.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及解析】本题相对较开放,围绕“出人意料”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如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本题因出人意料的情节较明显,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将“出人意料”表现在哪分析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