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命名的原则 台风名字是怎么确定的?
导语 海葵、电母、风神……这些都是今年生成的热带气旋名字。那么热带气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东京台风中心负责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命名,标准是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
热带气旋140个名字10个来自中国内地
海葵、电母、风神……这些都是今年生成的热带气旋名字。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有着一份命名表,共140个名字,其中10个由中国内地提供。而今年排在15号“布拉万”后面的则是由中国澳门提供的“珍珠”。
命名原则
■英文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
■名字在各成员国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
■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
■热带气旋在整个“生命”中保持名字不变。
广东人对热带气旋并不陌生。根据定义,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的天气尺度的涡旋统称,它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并不是所有的气旋都叫“台风”。
“热带气旋,民间约定俗成叫台风,大家也都习惯了。但要注意的是,等级意味着不同程度的防御标准,所以大家还是要留意气象部门严谨的说法。”一位资深天气预报员对记者说。
以今年生成的热带气旋为例,第1号“帕卡”登陆时仅仅是热带风暴的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只有9级,而第15号“布拉万”风力一度达到16级,属于超强台风。
命名表共140个名字
那么热带气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气旋,因此通过命名来进行区分的做法早已有之。气象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命名表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朝鲜、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东京台风中心负责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命名,标准是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
不少名字来自自然界
记者发现,在命名表的140个名字中,有不少都是来自自然界。早在3月29日就生成的今年第1号热带风暴“帕卡”是由老挝提供的名字,意思为“生长在湄公河下游的一种淡水鱼”。紧随其后的第2号是“珊瑚”,是由中国澳门提供的名字。排在后面的“玛娃”、“古超”、“杜苏芮”、“卡努”、“苏拉”等等也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名字,意思分别是“玫瑰花”、“一种香料”、“猛禽”、“菠萝蜜”、“罕有的珍贵动物”。
目前为止,今年获得编号和命名的热带气旋已有15个,15号“布拉万”后面的是由中国澳门提供的“珍珠”,后面还有“杰拉华”、“艾云尼”等等。如果今年获得命名的气旋达到常年平均27个的水平,最后一个将会是由中国香港提供的“珊珊”。
中国内地提名 五个来自神话
命名表中,由中国内地提供的10个名字分别是玉兔、悟空、杜鹃、海葵、海神、电母、风神、海马、海燕和海棠。
“破坏之王”会被除名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列表中删去,这个名字就会成为某个灾害特别严重的热带气旋专有命名。
每年,台风委员会都审议台风命名表,用新的命名代替已删去的命名,新名字由提供国增补。如2006年的“碧利斯”(Bilis)和“桑美”(Saomai),因为在所经之处造成重大损失,就分别被“马力斯” Maliksi和“山神” SonTinh取代。本月初登陆浙江的强台风“海葵”就是台风“龙王”的“转世”,这两个名字都由中国内地提供。
台风相关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