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参观指南

导语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国家3A级景区,小编为整理了参观指南,想去的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113号,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主要由华侨捐资建成,是全国保存下来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重要纪念地之一,也是广州市一处保存完好的抗日战争纪念建筑群,更是日本侵华在广州市留下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发挥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十九路军陵园是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国民旅游休闲单位,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公园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5:30—21:30

  景点介绍:

  东大门

  陵园东大门位于东侧,通水荫路,建于1997年初。建筑物高18米,宽18米,象征“一·二八”淞沪抗日。整体建筑仿古罗马建筑风格,中间大门两侧设耳门,整座建筑物全部用花岗石砌筑,装饰有20根陶立克石柱,大门顶端用隶书书写“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整座门庄严雄伟,气派恢宏,常吸引游客立足留影。

  将士墓

  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建于1932年,位于陵园英名碑的东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墓区的北面是一座主墓碑,主墓碑上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撰写“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墓包前整齐有序地排列着202座花岗岩石棺,现保存的碑有37块。墓后面的《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立于1933年1月28日,为蔡廷锴所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

  英烈题名碑

  英烈题名碑(简称:英名碑)建于1932年,位于陵园中轴线正中,为一座方柱形花岗石石碑,碑高7.7米,占地面积91平方米,碑上用篆体刻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共计1983位淞沪抗日阵亡先烈的英名。

  先烈纪念碑

  先烈纪念碑位于陵园中轴线的北端,背景白云山,建于1932年,它是陵园的主题建筑。纪念碑高19.2米,占地面积2298平方米,是一座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园柱体纪功碑。纪功碑底座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李济深题”,下端款署“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纪功碑上有一个立体方形的花岗石底座,其上有一威武雄伟的铜铸十九路军战士塑像,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像高3.15米,塑像前正面台阶卧伏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宝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栏基上(铜像、铜狮、铜鼎1938年在广州沦陷时被日军掠去,1991年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照片记载复制)。铜像、铜狮、铜鼎暗喻“一·二八”淞沪抗日。纪功碑后建有罗马式半园柱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的陶立克石柱环绕,在回廊的两边为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写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右亭墙有1933年10月胡汉民撰写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将军墓

  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将军的墓。蒋光鼐和蔡廷锴两位将军的骨灰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此。戴戟将军的骨灰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于2016年从江苏省迁葬到陵园。墓现位于陵园东边,将士墓的背面,占地502平方米。三位将军的墓碑石采用三块天然花岗石凿成,象征着他们历史功绩的崇高与伟大,代表后人对他们的景仰。

  战士墓

  战士墓建于1932年,墓区位于陵园西边。墓区由主墓碑和墓组成,占地面积1187平方米。主墓碑位于西边,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坟墓共190座依次排列,墓水泥棺比将士墓略小,现保存的碑石有12块。

   抗日亭

  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南端,建于1932年,是以花岗石砌成的四方亭。占地面积80平方米,高7.7米,“抗日亭”三个苍劲大字是当时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将军所书。

  凯旋门

  凯旋门建于1932年,陵园旧址的大门在沙河顶水荫路口,它是一座花岗石结构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门楼,又称为“凯旋门”。门楼高13.4米,宽11米,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门楼上端镌刻“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下款署“闽侯林森敬题”;背面上书“碧血丹心”,上款“民国二十二年”,下款“宋子文敬题”。

  先烈纪念馆

  先烈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侧,建于1932年,建筑物占地面积355平方米,是一座仿欧式建筑。先烈纪念馆初期目的是用于祭拜英灵和临时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用于陈列十九路军淞沪抗日事迹。2002年初,淞沪抗日70周年纪念日,对先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布展,新建了纪念馆广场和“文化墙”,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浮雕墙

  浮雕墙位于陵园西边,战士墓北侧,由浮雕墙和浮雕墙广场组成,占地面积为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岗石砌成由广州市美术学院李汉仪教授和李国辉教授设计制作于1998年元月。浮雕墙高4.6米,长46米,以艺术形式再现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的历史。主要反映的战斗场面有: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浮雕墙突出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二位抗战风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墙背景具体体现上海市区及郊区,红墙阴刻人物表现为各界民众的支援。浮雕墙的残缺象征破碎的祖国山河,整体红墙寓意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二者结合强化了浮雕的整体艺术效果,浮雕墙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重要一页,更体现其爱国主义精神。

  广东省航空纪念碑

  广东省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和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为团结海外同胞,促进祖国统一。1987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广东航空省纪念碑移建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内。1988年3月,纪念碑正式落成。纪念碑占地约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宽1.9米,正面 “航空救国”四个大字取自孙中山先生所题,北面 “广东省航空纪念碑”几个大字是徐向前元帅题字。纪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着266名殉职的航空英烈姓名。航空纪念碑建成后,旅居加拿大的侨胞、书法家商承宇先生出资并亲笔书写“忠魂”二字,在纪念碑左前侧竖起“忠魂”石碑。此碑高3米,重19吨,与纪念碑前后呼应,颇为壮观。每年清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海外侨胞、烈士后代和青少年来碑前举行纪念活动。

  展览馆

  展览馆位于陵园东测,占地面积578平方米,建筑物分上下二层,使用面积800平方米,于1997年初建成。整体建筑采用欧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用于举办十九路军抗战专题展览或爱国主义教育临时展览。

  陵园政府维修志纪念碑

  广州市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抗御外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于1991年3月开始用了十年时间,共投入资金52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陵园进行了整治维修。修复后的陵园庄严肃穆,成为全国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于1999年4月特立此碑,是以为记。

  游览路线:

  东门线:东大门→游客中心→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展览馆→将军墓→先烈纪念碑→浮雕墙→英烈题名碑→战士墓→广东航空纪念碑→抗日亭→东大门

  北门线:浮雕墙→战士墓→广东航空纪念碑→抗日亭→英烈题名碑→游客中心→东大门→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展览馆→将军墓→先烈纪念碑→北门

  交通指引: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3号

  ①地铁6号线沙河顶站A出口,步行约300米到陵园北门。

  ②公交车6、27、78、78A、192、199、547到十九路军陵园站,步行约100米到陵园北门; 到水荫路站,步行约200米到达十九路军陵园东门。

  ③公交车11、16、27、65、84、84A、85、112、201、219、236、290、535、862B、833、大学城4线、高峰快线12路到沙河顶站,步行约400米到陵园北门。

  ④ 公交车6、B12、B16、30、51、51A、56、136、140、252、303、303A、502、504、540、804A、836、508快线到广州体院站,步行约600米到陵园东门。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广州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十九路军】可获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游玩攻略、开放时间、交通指引、游玩看点等。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