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什么风俗?趣看各地的七夕风俗

  趣看各地 七夕风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我国幅员辽阔,因此七夕夜也呈现出了各地不同的精彩。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每年七夕,人们会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并用五颜六色的仿真花装饰桥栏杆。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鹊桥”,欢喜地相会。

  湖南——妇女洗发、接露水

  当地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当地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广东——七娘会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七夕前,姑娘们用彩色珠片、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偶,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

  台湾——拜“床母”

  “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于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祈求孩子快快长大,但是不能祭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七夕之夜,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用来祭祀织女。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推荐阅读:

  广州2012七夕节好去处:广州七夕好玩的免费、优惠活动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